短剧里的 AI,和被 AI 压缩的人

日期:2025-07-14 17:03:17 / 人气:7


“再来一条,情绪得跟上 AI 给的节奏。” 导演对小陆喊。这是一幕哭戏,所谓的 “情感曲线” 由 AI 根据数百个哭戏片段生成,横轴标注时间,纵轴明确 “隐忍”“爆发”“皱眉”“语速” 等表情参考。1997 年出生的小陆在短剧演员里已算 “中年”,年轻人能演中老年人,可中老年人演年轻人过不了 AI 的 “面部状态匹配度” 筛查。他用力咬舌尖催泪,血味混着眼泪的咸还没来得及流淌,导演的喊声已至:“眼泪出来太慢,算法推荐可能就差一截。” 在短剧行业,AI 正以数据和算法重构表演逻辑,而像小陆这样的演员,则在被 AI 压缩的创作空间里艰难求生。
AI 主导的创作流水线
小陆从涿州影视城转战杨宋镇,本想在短剧行业实现月入 5000 元的目标,却一头撞进了 AI 主导的创作流水线。试镜先过 AI 关,副导演举着手机拍照,将全身照发给人工智能分析角色匹配度;剧本由 AI 生成,标注着 “第 3 到 4 分钟情绪崩溃” 的 “情绪峰值”,这是根据同类爆款剧集分析出的 “泪点节奏参考”;甚至连动作设计都有明确数据 ——“抛到 1.5 米”“抬左腿 45 度”,美其名曰 “AI 算过的构图最优解”。
在这条流水线上,演员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压缩。小陆曾质疑 AI 设计的 “为捡手机被撞死” 情节不符合常理,“真人会先看车”,导演却以 “数据显示‘突然冲出’更具冲击力” 驳回,理由是 “符合低头族流量标签”。演外卖小哥时,AI 要求 “愤怒值 80%”“用力摔头盔”,小陆辩解父亲当外卖员从舍不得摔头盔,导演却反问 “你爸那样拍出来谁爱看”。AI 用流量逻辑定义表演,将复杂的人性表达简化为可量化的表情、动作数据,演员沦为执行算法指令的工具。
妆容和造型同样被 AI 格式化。群演需自己化妆换取补助,初期大家手法拙劣,嘴唇通红脸煞白,“主打一个上镜能看清五官”。小陆曾按 AI 推荐的 “深咖色竖条纹” 方案准备 1980 年代港味造型,结果被导演吐槽 “跟批量生产出来的一样,没有怀旧感”。另一位群演直言:“AI 化出来的都一个模子”,可即便如此,演员仍需按 AI 的标准自我改造,小陆因用廉价化妆品脸肿,却仍要继续摸索符合算法审美的妆容。
被数据碾压的表演尊严
AI 的渗透不止于创作环节,更在悄然侵蚀演员的职业尊严。一次试镜中,小陆被要求到绿幕前完成正面、侧面、45 度角拍摄,录制张嘴、闭眼、大笑等表情,以及说话、跑步、蹲下站起等动作,直到得知是被采集数据制作数字人模板,他愤怒离场,背后却传来 “50 块都不要的傻子” 的嘲讽。而更多人为了微薄报酬留下,成为 AI 训练的 “数据燃料”。
横店演员公会统计显示,2024 年短剧演员还要给 AI 虚拟角色当表情捕捉替身,时薪仅 15 元,需反复做出 “惊讶”“愤怒”“狂喜” 的标准表情,“像被数据操控的提线木偶”。这让人联想到 2023 年好莱坞编剧工会和演员工会的联合罢工,他们抗议用 AI 生成剧本或替代真人演员,而在国内短剧行业,这种替代正在无声无息地发生。
拍摄现场的 “算法暴力” 更让演员身心俱疲。小陆拍扇耳光戏时,对方被吊到他蹦起来才够到的高度,只因这是 “AI 设计的构图”;试跳 “飞身上马” 镜头,膝盖砸出血,导演却盯着平板上的 “面部匹配度” 数据摇头;哭戏没按 AI 的情感曲线爆发,就可能影响 “算法推荐”。演员的疼痛、情绪、个人体验在数据面前一文不值,导演的评判标准从 “演得好不好” 变成 “符不符合 AI 模板”,小陆无奈感叹:“AI 能算出眼泪落点,算不出人心的疼。”
更荒诞的是演员对 AI 的矛盾依赖。小陆嘴上骂 “机器懂个屁”,却会把台词、剧情输入 AI 求表演建议;明知 AI 的表情幅度要求不合理,仍对着镜子练到脸抽筋。当试镜失败、角色被换时,他甚至会用 AI 生成健身计划维持体型,只因 AI 的 “面部状态匹配度” 筛查不会考虑演员的伤痛。这种依赖背后,是行业生态的扭曲 —— 不按 AI 规则行事,就可能失去工作机会,演员在反抗与妥协中挣扎,逐渐失去自我表达的能力。
算法时代的人性微光
尽管被 AI 层层裹挟,小陆们仍在寻找人性表达的缝隙。当 AI 要求表演路人惊讶地张大嘴巴时,小陆会在眼神里加入惊恐,这种超越算法的细节处理总能通过判定;拍哭戏时,他试图用疼痛催泪,而非机械模仿 AI 的情感曲线;面对数字人数据采集,他宁可放弃报酬也要维护尊严。这些微小的反抗,是演员对人性表演的坚守。
行业内也有微妙的温情时刻。小陆和导演互骂 “你不能做个人啊”,实则暗藏对 AI 主导现状的共同无奈;群演间会交流化妆技巧,提醒避免用劣质化妆品;有人半开玩笑称小陆是 “半只脚踏入演员门槛” 的 “群特”,暗含对同行的认可。这些人际互动,成为算法冰冷世界里的一丝暖意。
小陆的经历折射出短剧行业 AI 化的深层困境:当流量至上的算法取代艺术表达,当数据模板碾压人性体验,演员的价值被不断压缩。但他膝盖的旧伤、试镜失败后的坚持、对母亲的牵挂,这些 AI 无法量化的生命体验,恰恰是表演最珍贵的内核。正如小陆透过镜子看到的,AI 设计里没有 “笑时左嘴角上挑” 的个人特质,可正是这些特质,让表演超越数据,成为连接人心的桥梁。
在 AI 重构行业规则的浪潮中,短剧演员的挣扎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是技术时代艺术表达的集体焦虑。如何在算法与人性之间找到平衡,让 AI 成为创作工具而非主导者,或许是短剧行业,乃至整个影视行业需要回答的命题。小陆们的故事提醒我们:表演的本质是人性的共鸣,而非数据的堆砌,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做个人” 的坚守永远不应被压缩。

作者:恒行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