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与隆基的周期课:不是价值投资崩塌,而是机构的生存进化

日期:2025-08-31 15:57:58 / 人气:7


当高瓴将隆基绿能持股比例降至 4.999999%,彻底退出 “5% 以上股东” 行列时,市场一片哗然。有人质疑 “价值投资理念崩塌”,有人惋惜 “千亿市值缩水八成的浮亏”。但这场看似 “止损离场” 的操作,实则是高瓴给市场上的一堂生动的 “周期课”—— 专业投资机构的核心能力,从来不是 “精准预判顶部与底部”,而是在周期波动中通过 “分散布局、动态调整、体系进化” 实现穿越,最终在长期博弈中胜出。
一、周期入局:顺势而为的 “时代共识”,而非盲目的 “价值下注”
高瓴 2020 年末入股隆基,并非单纯看中 “隆基的龙头地位”,而是押注 “光伏行业周期上行的确定性”。彼时的行业背景,构成了 “顺势而为” 的投资逻辑。
1. 周期上行的三大确定性信号
2020 年的光伏行业,正处于 “政策红利 + 需求爆发 + 成本下降” 的三重驱动下,周期上行的信号清晰可见:
全球碳中和共识形成:中国承诺 “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纷纷上调可再生能源目标,政策端为行业划定了明确的增长赛道;
需求与供给双向扩张:全球光伏装机容量同比增长 22.1%,下游电站投资热情高涨(如巴菲特 10 亿美元投资 “双子座太阳能项目”),上游硅料、组件产能加速扩张,形成 “供需两旺” 的良性循环;
规模效应驱动成本下降:随着技术迭代(如 PERC 电池效率提升)和产能扩大,光伏度电成本较 2010 年下降超 80%,逐步具备与传统能源竞争的能力,商业化前景明朗。
在这种背景下,投资光伏不是 “选择题”,而是 “必答题”—— 正如高瓴当时的判断:“光伏是碳中和战略中最具确定性的赛道之一,而隆基是其中最具竞争优势的企业。”
2. 入局逻辑:赛道重仓而非个股押注
高瓴对隆基的投资,是 “光伏赛道布局” 的一环,而非孤注一掷的 “个股豪赌”。其布局呈现 “点面结合” 的特点:
龙头卡位:以隆基、通威为核心,布局光伏组件、硅料等核心环节,占据产业链制高点;
技术分散:同时投资协鑫科技(颗粒硅技术)、信义能源(光伏电站)等差异化路线企业,规避单一技术路线失败风险;
产业链延伸:从光伏延伸至锂电池(宁德时代、恩捷股份)、新能源汽车(理想、小鹏、蔚来),构建 “清洁能源全产业链” 布局。
这种布局逻辑,本质是 “抓住周期上行的赛道红利,同时通过分散降低个股风险”—— 即便隆基后来市值缩水,高瓴在新能源赛道的整体收益仍保持正向,这正是机构与散户的核心差异:散户赌个股,机构赌赛道。
二、周期穿越:分散布局的 “安全垫”,而非死扛的 “价值信仰”
当光伏行业从 “上行周期” 转入 “调整周期”,隆基市值缩水八成时,高瓴并未 “死扛到底”,而是通过 “跨赛道分散、跨阶段调整” 实现周期穿越。这背后是专业机构的 “风险控制哲学”。
1. 行业周期的逆转:从 “供需两旺” 到 “产能过剩”
2022 年后,光伏行业周期逆转的信号逐渐显现,直接导致隆基等企业承压:
产能扩张失控:2020-2022 年国内光伏领域投资超 2 万亿元,硅料、组件产能激增,2023 年硅料产能利用率不足 60%,出现严重过剩;
价格战加剧:组件价格从 2021 年的 1.8 元 / 瓦跌至 2023 年的 1.1 元 / 瓦,企业毛利率大幅压缩,隆基毛利率从 30% 降至 15% 以下;
需求增速放缓: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光伏电站投资回报下降,2023 年全球装机容量增速降至 15%,低于此前 20% 的预期。
在这种 “产能过剩 + 价格战” 的调整周期中,任何单一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此时 “死扛个股” 无异于 “与周期为敌”。
2. 穿越周期的三大策略:分散、止盈、调整
高瓴通过三大策略应对周期调整,避免了 “单一标的亏损” 对整体组合的冲击:
跨赛道分散:东边不亮西边亮:新能源仅占高瓴整体组合的 20%,其在互联网(阿里、拼多多)、生物医药(百济神州)、新消费(蜜雪冰城)等赛道的投资收益,有效对冲了隆基的浮亏。以百济神州为例,高瓴长期持有其股权,随着多款创新药上市,市值增长超 3 倍,贡献了丰厚收益;
核心标的止盈:落袋为安锁定收益:在新能源赛道内部,高瓴对宁德时代、恩捷股份等标的采取 “波段操作 + 止盈” 策略 ——2021 年减持宁德时代套现百亿,清仓恩捷股份盈利 40 亿元,这些收益远超隆基的浮亏;
动态调整:从 “重仓赛道” 到 “精选个股”:2023 年后,高瓴减少对光伏、锂电池等 “产能过剩领域” 的投入,转而聚焦新能源赛道中的 “细分创新龙头”,如氢能设备、光伏辅材等,避免与周期共振。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 “不与周期对抗,而是利用周期”—— 在周期上行时重仓赛道,在周期调整时分散收缩,通过组合平衡实现 “穿越周期”。
三、体系升维:从 “长期持有” 到 “动态进化”,机构的生存逻辑
高瓴减持隆基引发的争议,本质是市场对 “价值投资” 的误解 —— 认为 “长期持有 = 价值投资”。但高瓴的实践表明,专业机构的投资体系正在从 “静态持有” 向 “动态进化” 升维,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1. 传统价值投资的失灵:为何 “死扛” 不再可行?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长期持有单一标的” 的传统模式面临三大挑战,这也是高瓴选择减持隆基的深层原因:
行业迭代加速:光伏、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行业,技术路线迭代周期从 10 年缩短至 3-5 年,当年的 “龙头” 可能因技术落后被颠覆(如薄膜光伏对晶体硅的冲击),长期持有风险加剧;
市场效率提升:A 股市场机构化比例从 2015 年的 15% 提升至 2025 年的 40%,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价值洼地” 被快速填平,单纯依靠 “长期等待价值回归” 的收益空间缩小;
周期波动加剧: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政策、资金、供需等因素导致行业周期波动加剧,光伏、新能源等赛道的 “牛熊转换” 周期从 5 年缩短至 2-3 年,长期持有易受周期冲击。
正如高瓴创始人张磊所言:“价值投资不是盲目的长期持有,而是对企业价值的动态评估。当行业周期和企业基本面发生变化时,调整持仓是必要的。”
2. 投资体系的三大升维:从 “守正” 到 “守正出奇”
高瓴的投资体系正在实现三大升级,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从 “赛道重仓” 到 “产业链深耕”:不再单纯押注 “赛道趋势”,而是深入产业链挖掘 “具备核心壁垒的细分龙头”。例如在光伏领域,从投资组件龙头隆基,转向投资光伏胶膜(福斯特)、逆变器(阳光电源)等具备技术壁垒的环节;
从 “长期持有” 到 “波段 + 长期结合”:对宁德时代等 “长坡厚雪” 的标的,采取 “长期持有 + 波段调整” 的策略 ——2020 年定增介入,2021 年高位减持,2022 年低位回补,2025 年港股上市后再次加仓,通过动态操作放大收益;
从 “二级市场为主” 到 “一二级市场联动”:加强对未上市公司的投资(如地平线、Minimax 等 AI 企业),通过 “一级市场布局 + 二级市场退出” 的模式,获取更高的超额收益。例如投资绿联科技时估值 50 亿元,上市后市值近 300 亿元,收益达 5 倍。
这种升维后的体系,既保留了 “价值投资的核心 —— 寻找具备长期竞争力的企业”,又增加了 “动态调整的灵活性 —— 适应周期波动与行业变化”,实现了 “守正” 与 “出奇” 的平衡。
四、给普通投资者的周期启示:不要学机构的 “操作”,要学机构的 “思维”
高瓴与隆基的案例,给普通投资者带来三大周期启示,远比 “是否该减持某只股票” 更有价值:
1. 放弃 “精准择时”,学会 “周期站位”
普通投资者难以精准预判周期的顶部与底部,但可以通过 “周期站位” 判断行业所处阶段:
上行周期早期:政策红利释放、需求开始增长、产能尚未过剩(如 2020 年的光伏),可重仓布局;
上行周期后期:产能扩张失控、价格战加剧、需求增速放缓(如 2023 年的光伏),应逐步减持;
调整周期:行业出清、龙头集中度提升(如 2024 年后的光伏),可逢低布局优质龙头。
2. 拒绝 “重仓单票”,构建 “分散组合”
散户最大的风险是 “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应学习机构的 “分散思维”:
跨行业分散:不要只投新能源、半导体等热门赛道,搭配消费、医药等防御性行业;
跨市值分散:兼顾大盘蓝筹(如茅台、工行)与中小盘成长股(如细分行业龙头);
跨资产分散:除股票外,配置债券、基金等资产,降低组合波动。
3. 摆脱 “情绪驱动”,坚持 “理性评估”
当持仓出现亏损时,不要 “死扛” 或 “割肉”,而是理性评估:
企业基本面是否变化:如果只是行业周期调整,企业仍是龙头(如隆基仍是光伏组件龙头),可逢低补仓;如果企业基本面恶化(如技术落后、管理层失误),应果断止损;
组合整体是否平衡:如果单一标的亏损不影响整体组合收益,可耐心等待周期反转;如果单一标的占比过高,应调整仓位降低风险。
结语:周期是敌人,也是朋友
高瓴减持隆基,不是价值投资的崩塌,而是专业机构在周期波动中的理性选择。对于投资而言,周期既是最大的敌人 —— 可能导致市值大幅缩水;也是最大的朋友 —— 能带来低价布局优质资产的机会。
真正的投资高手,从来不是 “战胜周期”,而是 “理解周期、顺应周期、利用周期”。高瓴的周期课告诉我们:投资的终极目标不是 “在某只股票上赚多少钱”,而是 “构建一套能穿越多轮周期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的潮起潮落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恒行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