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座以 “搞钱之都” 闻名的中国最强地级市之一,

日期:2025-07-07 22:22:42 / 人气:11

深圳,这座以 “搞钱之都” 闻名的中国最强地级市之一,正悄然进行着一场文化领域的 “补位战”。前几天,《钢铁与荣耀 —— 欧洲骑士盔甲与文化展》在深圳南山博物馆的热展,就展现了这座城市在文化建设上的独特努力,这种将老欧洲精致盔甲与佩剑引入的举动,既让人惊讶,又带来惊喜,也在逐渐改变人们对 “深圳只有搞钱、文化是沙漠” 的固有印象。
文化:城市长远发展的刚需
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超大城市,在短短几十年间,从边陲村镇跃升为全国经济第三城,GDP 超 3 万亿元,全球排名前十。然而,文化的积淀并非像投资、盖楼、进出口等商业活动那样,能在短期内见效。
一块土地是 “用之即弃” 的投资热土,还是永远被铭记的名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积淀。文化看似虚无,从长远来看却是刚需。投资可以转移,工厂可以搬迁,生产型城市会因行业兴衰而变化,但城市更是人们生活、安家立业、代代相传的地方,这需要文化提供附加值、标识和记忆,决定了它在众多聚落中的角色。文化积累的多少,往往决定了一座城市未来几十年、几百年的地位和影响力。
就像此次中世纪展品的来源地都灵,经济体量仅为深圳的零头,人口甚至不及深圳一个区。都灵曾是工业城市,如今成功实现转型,在文化领域表现出色。即便在文化遗产密度极高的意大利,都灵也是文化重镇,全市有超过 40 家博物馆,文化场所随处可见,重要展览不断,市民日常生活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这正是深圳所欠缺且近年来在疯狂弥补的。
放眼全球,迪拜和美国在经济发展后也迅速投资文化。迪拜大手笔打造卢浮宫分馆,花费十几亿美元,为这座沙漠新城树立了 “文化地标”;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盖蒂中心、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等,都是经济发展后在文化上的投入。
大手笔投入,弥补文化设施短板
近十年来,深圳在文化设施上的投入堪称 “大手笔”。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福田中心区的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形象令人过目难忘;去年开馆的深圳美术馆新馆和深圳图书馆北馆相互呼应;还有改造升级的深圳音乐厅,以及 2025 年 5 月正式开馆的深圳科技馆新馆等。这些建筑并非零散出现,而是成片成群地涌现。
在建项目同样令人瞩目:投资 40 多亿的深圳歌剧院(由让・努埃尔团队设计);深圳湾文化广场(由 MAD 建筑事务所设计),计划在海湾边打造超现实的文化景观。北京曾在 2008 年前后有过一波 “建筑大师收集潮”,而 2015 年之后,在这方面投入力度较大的当属深圳(近年来成都、重庆也逐渐增多)。
但搞文化并非仅靠建造明星建筑,硬件齐全后,还需要杰作、大师和展览,否则也是徒劳。深圳深知自身短板,于是采取 “历史不够,引进来凑” 的策略,引入顶级高端内容、培育自主策展能力。即便不是作品原产地,也要参与流转和展览,这一生态位的打造需要资金、技术和高端消费群体的支撑。
近年来,深圳不断加码高规格展览,把钱花在刀刃上。以南山博物馆为例,开馆当年就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成为 “耀世遗珍 —— 阿富汗国家博物馆藏珍宝展” 国内巡展的第五站。此后数年,意大利圣路加国家美术学院珍品大展、庞贝精品文物大展、古埃及的黄金木乃伊展等,深圳都能占据一席之地。
基层文化培育,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深圳在引进大展的同时,基层文化培育也做得有声有色。对大多数人而言,日常参与的文化生活往往不在博物馆,而是从社区、公园开始。
深圳的公园密度全国第一,截至去年底,建成数量已超过 1290 座。这座 “搞钱城市” 安排如此多公园,不仅是为了增加绿化面积,更是一种城市规划策略:既然缺乏古街老巷和天然遗址,就用绿地等公共空间作为容器,承载社区活动和文化。
许多大型公园会举办不同主题的市集、艺术节,有些公园还不时有免费的 live 演

作者:恒行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