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镜“上头”,成为假期旅游新搭子?

日期:2025-10-05 20:38:54 / 人气:17



今年十一长假,各大景区的游客中,不少人鼻梁上架的不是墨镜,而是AI眼镜。在人挤人的长城脚下,有游客用AI眼镜记录抢到的绝佳风景;博物馆里,有人借助它了解展出的古币朝代;东京街头,有人通过它翻译菜单。解放双手的便捷体验,成为这批新型穿戴设备吸引早期用户的核心卖点。

市场火爆:大厂争相布局

今年被称为“百镜之战”的一年,上半年近20家品牌相继推出AI眼镜新品,包括META、华为、百度、谷歌、Snap、Rokid、雷鸟创新等。IDC预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预计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长121.1%。小米、阿里、META、谷歌等大厂纷纷下注,展现出对这一市场的看好。

受众与功能:多场景应用

主要功能受欢迎

拍照是AI眼镜目前最受欢迎的功能。户外运动爱好者莎莎表示,对于户外拍照,AI眼镜方便迅速,能满足记录瞬间风景的需求,不追求拍得多好,只求捕捉美好时刻。语音交互和通话功能也颇受青睐,小宇用AI眼镜解决午餐选择困难症,通过告知AI眼镜自己的碳水、蛋白质需求来选菜或估算卡路里。

意外受众与小瑕疵

视障人士成为AI眼镜意想不到的受众,其语音交互、物品识别功能对他们非常友好。例如META的“be my eyes”功能,可语音唤醒后对周围事物进行详细描述,帮助视障用户完成简单日常操作。不过,AI眼镜也存在一些小瑕疵,如摄像头对具体事物的识别有时不够精确,部分用户还反馈了视频丢失、唤醒失败、漏音等问题。

续航与舒适度待提升

AI眼镜在续航和舒适度方面面临挑战。为了做到轻便,它难以实现二十四小时超长待机。若不连续录制或音频播放,小米、Ray - Ban Meta第二代基本能达到8 - 9个小时续航,但连续录制、播放音频时,使用时间会大幅缩短至40分钟 - 3小时。在佩戴舒适度上,因每个人脸型、鼻型不同,很难有一款让所有人都舒服的眼镜,市面上大部分AI眼镜采用粗腿、粗框结构,仍有人觉得压脸、滑落、不舒服。

发展历程:从谷歌到如今

谷歌初尝试

AI眼镜的故事并非始于当下,十三年前谷歌就推出过堪称“AI眼镜鼻祖”的Google Glass。当时它轰动一时,但并未持续大爆,主要原因在于价格贵和佩戴不舒服。Google Glass约1500美元一副,显示集中在右眼,单眼显示让用户总得“斜视”,容易导致头晕,且没有杀手级应用程序(killer APP)。

如今的改进

如今,成本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攻克。显示模组方面,Google Glass采用棱镜投影技术,分辨率640×360,视场角仅15度,而现在AI眼镜采用实像投影,分辨率更高、更清晰,Micro OLED成本也在逐渐降低,苹果Vision Pro相关成本相比2023年已下降35%。成本的降低为AI眼镜提供了更多商业化空间,使其即使作为没有杀手级APP的“科技玩具”,门槛也较低。

生态位竞争:抢占未来入口

硬件与软件生态结合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硬件竞争不仅看单品,更看重整个软硬件生态的结合。例如小米提出“人车家”概念,以智能手机为轴心,实现出行、居家、通信等硬件的远程操作。AI眼镜有可能成为未来人机交互的核心载体,人类头部生态位能捕获人类感知的80%,在数据收集和用户体验方面具有优势。

大厂布局策略

硬件方面,以小米、华为为代表,它们有自己的通信和出行生态,布局AI眼镜是希望其未来成为交互中心。软件方面,以阿里、字节为代表,布局的是AI眼镜硬件兴起下的软件入口,如阿里的支付场景、字节的短视频场景可通过眼镜实现。大厂纷纷押注眼镜这个产品形态,抢占AI眼镜的生态位。

未来挑战:成为超级硬件还是“泡面神器”

面临的困境

在去物理化的趋势下,AI眼镜面临与XR头显类似的困境。XR头显因没有更日常的使用场景,且受重量和续航瓶颈限制,始终未能实现去物理化,被困在特定用途中。AI眼镜虽在一些需要解放双手的场景中取代了智能手机的部分功能,但还远远不够,目前仍是增加物理设备的存在。

需要解决的问题

AI眼镜产品需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更有效地和手机并存,二是未来还能进行哪些升级。META在增加交互形式和软件生态方面做了尝试,推出Meta Ray - Ban Display,实现可视化交互,增加肌电控制手环等亮点,但打破生态壁垒是所有AI眼镜厂面临的问题。

长足发展的关键

AI眼镜想要长足发展,必须攻克提高使用频率和完善产品形态的两大难关。如果只是作为手机之外的“镶边硬件”,就可能像Kindle一样,从红极一时沦为“泡面神器”,被市场遗忘。未来,AI眼镜能否成为下一个“超级硬件”,还有待时间和市场的检验。

作者:恒行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