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额“回扣”下,药企纷纷撤离英国:生命科学版图的危机与警示

日期:2025-09-24 17:41:10 / 人气:23


撤资潮起:英国沦为药企“投资黑洞”

9月10日,默沙东宣布关闭伦敦药物研发中心,将所有研发业务转移至美国,仅留下空壳般的注册存在,这并非简单的缩减规模或暂缓投资,而是一次彻底的撤离。紧随其后,礼来叫停原定在英国的生物技术孵化器项目,理由是“等待生命科学环境更加明朗”。本土巨头阿斯利康也加入其中,冻结了剑桥研究中心的2亿英镑投资。9月15日,法国赛诺菲公开表态,将对英国采取类似立场,加入撤退阵营。曾经被誉为欧洲制药高地的英国,如今正面临着一场席卷生命科学版图的暴风雨,逐渐沦为MNC(跨国制药企业)眼中的“投资黑洞”。

MNC被迫出逃:税收重压下的无奈抉择

从MNC的角度来看,这波撤退是在英国层层叠叠的税收重压下的被迫出逃。长期以来,药企在英国开展研发和商业活动,需要面对公司税、研发税以及药品销售返款等多重税收负担。英国的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常被视为“免费医疗”的典范,但在老龄化加剧、资金紧张的困境下,NHS给药企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根据英国法定定价方案和“品牌药定价、获取与增长自愿计划”(VPAG),药企必须将一定比例的销售额返还给NHS以弥补医保缺口,这直接压缩了药企的实际投资回报率。此前,艾伯维和礼来先后宣布退出VPAS计划,认为其损害英国市场的创新性,BMS则取消了34项与NHS的合作。辉瑞、阿斯利康、诺华等巨头只得无奈砍掉在英国的药品研发计划。

近期,税收负担进一步加码。今年一季度,纳入2025年法定定价方案的药品返款率为15.5%,与预测的VPAG比例15.3%基本一致。然而,随着新药销售增长超预期,VPAG决定将返款率上调至22.9%,卫生与社会保健部(DHSC)进一步提议23.8%,实际执行中,上半年按15.5%支付返款的企业,下半年需按32.2%支付,这意味着药企在NHS销售额的三成要返还回去。与此同时,英国政府在索求更高利润“回扣”的同时,还在削减药品预算。英国医药行业协会ABPI指出,英国用于新药的医保支出比例相对较低,仅为9%,而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家分别将20%和17%医疗保健预算用于新药,这势必对研发导向企业积极性造成挫伤。

8月22日,英国卫生大臣韦斯·斯特里廷就其最新的“慷慨”提议向药企发出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后,长达数月的药品定价谈判彻底破裂。于是,撤资、砍项目、部分退出市场成了大药企们的必然选择,阿斯利康、诺华等多家MNC纷纷削减或暂停在英国的研发项目,大药企对英国市场的投资意愿降至冰点。业内警告,若回扣率维持在20%以上,到2033年英国可能流失约110亿英镑(约1066亿元人民币)的研发投资。当然,BioNTech和GSK仍选择坚守,但GSK一方面承诺继续在英国投资,另一方面又计划在美国追加300亿美元资金,英国在其战略布局中的分量不言而喻。

英国一手好牌打烂:脱欧与政策失误的双重打击

曾几何时,英国是制药企业的欧洲“黄金门户”。脱欧前,英国手握诸多优势:欧盟统一市场确保药品“一次审批,全域通行”;伦敦的金融资本喷涌资金;牛津与剑桥的科研精英源源不断;NHS的庞大体系支撑临床试验。凭借这些要素,英国长期稳居全球制药投资高地。

然而,脱欧让这一切戛然而止。首先是审批效率断崖式下滑。英国药监局MHRA虽独立,但流程繁琐,效率大幅降低,审批排名从全球第6位跌至2024年的第18位,临床试验申请长达186天,是欧盟的近两倍。在讲究创新速度的药研发世界,效率下降无疑是自废武功。其次是人才和科研合作的受阻。欧盟人员自由流动政策的取消,使跨国科研团队组建困难,临床试验的跨境推进效率也显著下降。

脱欧本应是英国的独立机会,却让曾经的优势沦为劣势。脱欧后,英国有了“政策自由”,不再受欧盟法规限制,有更多自主制定税收政策的空间。面对NHS高昂支出和财政缺口,政府开始“收割”大型药企,典型手段就是VPAG计划。欧洲国家早有类似经验,如德国最早推行药物参考定价制度,法国也曾对部分药价管控条款进行修改,美国医改也是在控费与产业激励间反复权衡。英国政府政策初衷是控制药价、缓解财政压力、保障患者利益,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财政压力走向极端。2024年底,政府宣布VPAG的返利比率再度提高,达到23.5%,远超其他国家的平均值(约7%),甚至是法国的4倍。这导致MNC预期崩塌,投资热情进一步冰冻,患者实际获得的药物反而减少。

没有共识,都是输家:危机下的多方困境

这场危机的核心在于共识的缺失。政府的诉求是财政可持续,企业的底线是合理利润,患者的愿望是药物可及。这三者本可在制度设计中实现微妙的平衡,但在英国的现实中,却走向了对立。

ABPI首席执行官指出,如果VPAG和相关法定计划中的过高支付率问题无法解决,英国将看不到投资回流。诺华英国和爱尔兰地区总经理卡尔斯特伦直言,制药行业与政府缺乏共识,已对患者、NHS和整个生命科学产业造成严重挫折。

短期来看,药价似乎降了,但长期代价巨大。创新药入英速度放缓,部分救命药被NHS拒之门外。例如,去年HER2 - ADC药物DS - 8201就因价格分歧未能纳入NHS体系,NICE认为其不太具有成本效益,但该药物的疗效此前已获得ASCO、NCCN、ESMO的推荐。今年,礼来将减肥药Mounjaro在英国涨价170%的举动,更是暴露了政策与现实的不对等。

对于政府层面,短期内实现了医保支出下降,NHS药品预算已连续十年收缩,表面数字“漂亮”。但这种胜利代价惊人,2021至2023年,英国生命科学外资直投暴跌58%,全球排名一落千丈。眼下,MNC集体撤退,财政紧缩换来的是投资信心的崩塌,而非真正的可持续性。企业退出、患者受限、政府陷入信任危机,无论从哪一方看,这场博弈都是输家。

尽管近期英国科学大臣公开表示,政府决心解决与制药行业的僵局,并扭转NHS药品支出连续10年下降的趋势,但政策滞后、产业信心重创,注定这是一场漫长的自救。对于全球而言,这更是一记警钟:在生物科技这个决胜未来的赛道上,平衡好“控费”与“激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否则,资本永不忠诚,它只会流向最温暖的土地。

作者:恒行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