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寿安保前基金经理“老鼠仓”案:屡禁不止背后的原因与防范之思

日期:2025-08-19 17:53:04 / 人气:11



2024年8月18日,天津证监局披露了一起“老鼠仓”案,国寿安保前基金经理李丹在2022年3月22日至2024年2月8日期间,控制他人证券账户从事与基金未公开信息相关的交易活动,被处以60万元罚款。这起案件再次引发了对“老鼠仓”行为屡禁不止现象的关注。

一、“老鼠仓”案件详情

(一)当事人与违规行为

李丹2013年入职国寿安保基金,2016年2月3日至2024年2月8日担任国寿安保核心产业基金的基金经理,知悉该基金投资决策、交易、持仓等未公开信息。2022年3月22日至2024年2月8日期间,她控制“王某”证券账户,指示杨某尘下单操作,相关交易与基金趋同,趋同买入股票41只,占比74.55%,趋同买入金额3311.97万元,占比72.77%,但交易结果为亏损。

(二)基金公司回应

国寿安保基金称该前员工的行政处罚事项系个人行为,后续将推进合规文化建设,维护持有人利益。李丹在国寿安保共管理7只公募产品,业绩表现不佳,管理国寿安保核心产业8年任职回报为 -7.77%,在同类型产品中排名后10%,另一只基金在其管理期间也出现亏损。2024年她逐步卸任基金,9月正式结束基金经理任职。

二、“老鼠仓”为何屡禁不止

(一)行业案例频发

近年来,“老鼠仓”行为在多家基金公司时有发生。2024年12月,嘉实基金前基金经理王宇恒利用未公开信息明示、暗示他人交易,被罚100万元;浦银安盛基金原基金经理许文峰控制多个账户趋同交易并泄露信息,被合计处以170万元罚款;信达澳亚基金副总经理、基金经理李淑彦存在泄露信息和暗示他人交易行为,被处以140万元罚款;2024年8月,华安基金前基金经理张亮指挥配偶操作账户与基金趋同交易非法获利,被“没一罚一”并禁入市场10年,某公募前首席交易员王某虎利用未公开信息暗示他人交易被罚50万元。

(二)高收益诱惑与内控滞后

多位受访公募行业人士认为,高收益的诱惑是部分从业人员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他们利用信息优势违规交易。同时,现有内控和监测手段存在滞后性,使得隐蔽操作有机可乘。部分机构合规文化薄弱,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和警示教育不足,助长了从业人员的侥幸心理。

(三)监管与技术的作用

随着近年来监管趋严、技术手段提高,“老鼠仓”等违规交易的隐蔽空间被大幅压缩,违法成本显著提升。但防范此类风险还需从制度层面构建长效机制,如构建系统化的机构约束机制,优化风险控制流程设计,建立涵盖实时监控与预防预警的双重监督体系,以有效降低“老鼠仓”行为的发生概率。

“老鼠仓”行为严重破坏市场公平公正,损害投资者利益,降低基金公司声誉。虽然监管和技术在不断进步,但要彻底杜绝这一现象,还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加强监管力度,完善制度体系,提升从业人员的合规意识。

作者:恒行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