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陪读父母,带着孩子逃离东南亚

日期:2025-09-24 17:40:46 / 人气:21


曾经,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在国内中产家庭眼中是“性价比极高”的国际教育过渡地。这里一家英语母语国际幼儿园每年学费仅5万元,马术、潜水等在国内被视为“奢侈品”的兴趣培养,因当地人力成本低也变得触手可及。对于渴望孩子“爬藤”进入欧美名校,却又难以承受欧美本土高昂费用的中产家庭来说,东南亚仿佛是量身定制的“平替天堂”。

然而,短短几年间,局势急转直下。受美国汇率波动等国际大环境影响,东南亚多国陷入严重通胀,物价和学费一路飙升。原本被称赞的国际教育质量也大幅下滑,课程松散、教学资源缩水成为常态。更让陪读家庭雪上加霜的是,自身收入受经济环境冲击而下滑,当地政策又明确禁止陪读家长工作,“开源”无门、“节流”困难,东南亚彻底失去了“穷鬼天堂”的光环。一场大规模的“逃离”就此展开,一部分家庭选择退回国内,却要面对孩子难以融入中文教学的困境;另一部分计划转向欧洲,又被高额的定居门槛与文化隔阂泼了冷水。

想回家的中产家庭:从“捷径”到“后悔”

从社交媒体上看到其他陪读妈妈将孩子转学回国的分享后,“要不要放弃爬藤,带孩子回国”的想法再次涌上Vicky心头。作为一名在马来西亚陪读4年的妈妈,Vicky曾经是“内卷赢家”的范本。十多年前,她从国内“衡水模式”的高压教育中突围,考上一线城市大学,随后出国读研,毕业后进入上海一家外企,拿着体面薪水,穿梭在写字楼里。但即便脱离校园,压力大时,她仍会梦到高中教室的压抑场景,“东亚的内卷”在她身上留下了深刻烙印。

成为母亲后,这份焦虑被彻底点燃。她孩子出生时正值生育率高峰,新闻里学区房价格高涨,一线城市幼儿园学位难求,身边还有朋友为让孩子读好学校背30年房贷住进老破小。更让她焦虑的是教育竞争的残酷,上海普通高中学生考上985、211的比例很低,很多孩子连本科线都够不上。她意识到孩子“资质不如自己”,可能无法在国内教育中脱颖而出,于是决定让孩子走“体制外”路线,送孩子读国际学校,上国外大学。这时,送孩子去马来西亚读书的“捷径”映入眼帘。中介介绍,马来西亚适合“焦虑”的家长,国际学校便宜,消费低于一线城市,且重视英语,读海外名校概率大,是绝佳的“爬藤”跳板。和先生商量后,他们决定送孩子去马来西亚国际学校读幼儿园,让孩子说一口流利英语。

但4年过去了,Vicky有些后悔。孩子上小学了,所在学校实行快乐教育,按此进度,孩子根本申请不上好学校,若要提升成绩就得上辅导班。她开始思考是否回国,毕竟国内基础教育更专业。

比Vicky更早行动的是在泰国陪读的王杰。他和Vicky一样,有过海外留学经历,从孩子出生起就决定送孩子走“国际化路线”,避开国内教育内卷。但这几年,泰国低龄留学成本越来越高,学费每年上涨,房租因通胀翻倍,自己事业进入瓶颈期,收入不增反降。他重新审视“低龄留学”的性价比,越算越觉得“不划算”。更让他清醒的是对孩子未来的考量,他们家没有现成公司传承,海外名校毕业生回国就业也不容易,若不能给孩子拿到国外身份,孩子最后大概率要回国发展。既然如此,不如让孩子先在国内打好基础,适应国内教学节奏和职场环境,考不上高中或大学再考虑出国。下定决心后,王杰和妻子立刻行动,妻子在家给孩子补中文,报线上中文班,他四处打听国内学校招生政策,托朋友帮忙,赶在小学前将孩子送回国内。回望在泰国的花费,王杰前前后后花了近百万元,却没达到预期效果,他自嘲以前总觉得“国外的月亮比较圆”,出来才知道生活都有难处,“教育捷径”不过是自己骗自己。

融不进去的环境

曾做过东南亚低龄留学中介的万雯说,大部分来东南亚陪读的父母,会在来的第1年开始祛魅,3年内要么回国,要么转去其他国家。选择来东南亚陪读的家长画像高度相似:在国内有体面工作,多为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中产,有过成年后海外留学经历,对孩子的教育极度重视,愿意投入重金。但很多人只算了短期的学费、生活费,没算长期的隐性成本,如家长的职业牺牲、孩子的文化适应以及教育质量的不确定性,这些隐性成本往往更让人难以承受。

王杰对此深有体会。当初选择曼谷,很大程度是看重这里的“低成本兴趣培养”。刚到泰国时,朋友说这里马术课1000铢一节(约200 - 300元人民币),而在北京同样的马术课要400 - 500元,所以他给孩子报了好几个课外班。但随着孩子渐长,其他账单浮出水面。泰国是低龄低价低学费,孩子升入中高年级后,学费会成倍增长,一年陪读开销起码要30万。妻子因陪读持有的陪读签证在泰国无法工作,家里全靠他一个人在国内赚钱。这几年石油行业进入瓶颈期,收入不仅没增长,还受经济环境影响有所下降,“入不敷出”的感觉越来越明显,他有时晚上睡不着就会想这样是否值得。低龄留学最现实的问题是家长陪读不能工作,意味着家里少一份收入。在泰国,不少家庭为减少经济压力,让老人过来陪读,自己回国工作赚钱。王杰和妻子也曾有类似打算,但看着60多岁的老人重新适应当地气候、文化,还要顶着“泰国不安全”的心理压力,他于心不忍,于是决定给孩子转回国内。

更让家长们无奈的是东南亚国际学校里的“鄙视链”。万雯说,精英教育的投入“无上限”,好的学校不仅看孩子的英语成绩、课外活动经历,还看家庭背景,如父母是否有海外名校学历等。Vicky所在的马来西亚西部吉隆坡、槟城,因教育资源集中,是“体制外”家长的首选地。但这里的辅导班比国内还密集,越好的辅导班收费越贵,有些家长为让孩子进顶尖辅导班,还要托关系打招呼。有家长一年花近10万给正在读小学的孩子补课。

除了对孩子教育的担心,Vicky想回国内还有一层更深的原因。来马来西亚4年,她仍无法适应“陪读妈妈”的身份,这份落差比教育焦虑更让她痛苦。来马来西亚之前,她在公司做到中层管理,工作忙碌但有成就感。到马来西亚后,她拿着“第二家园签证”,却被明确禁止在当地工作,每天的生活就是送孩子上学、买菜、做饭、辅导作业,完全成了“家庭主妇”。以前的同事都升职加薪了,她却连一份能养活自己的工作都没有。马来西亚也不是移民国家,她无法取得当地身份,将永远被困在“陪读妈妈”的生活里。母亲的话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让她彻夜难眠。而且卖掉上海房子后,家底捉襟见肘,孩子未来去欧美读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是巨额开支,孩子在这边待久了中文变差,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回国交流也会有问题。似乎趁着孩子还小赶快回国成了唯一解法。

“拉人头”:诱惑背后的真相

既然东南亚陪读的“性价比”早已不如从前,为何仍有不少家长前仆后继地过来?甚至在清迈有些国际学校里,早几年只有零星几个中国孩子,现在有些学校一个班一半以上是中国孩子,还形成了“陪读中国村”。万雯解释,这是因为其中有一条产业链。许多陪读妈妈没办法工作,只能和一些学校合作,通过拉人头来拿回扣。这些妈妈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陪读生活”,文案里全是“低成本鸡娃”“轻松爬藤”“享受慢生活”等内容,强调孩子心理健康,刻意回避高通胀、教育质量下滑,只放大“好处”,让很多家长误以为“东南亚陪读依然是好选择”。有些中介会用最低成本计算花销,营造低价的假象,吸引焦虑的家长,推销移民服务,赚取不菲佣金。等家长真正过来,才发现现实与宣传相去甚远,但此时已交了学费、租了房子,想退都退不了。

Vicky也差点被“种草”。她考虑回国时,被做欧洲移民中介“种草”过西班牙项目。中介说西班牙“低成本移民”“教育福利好”,花几十万就能拿到居留权,孩子能免费读公立学校,是陪读家庭的“新选择”。但深入了解后她才发现,所谓“低成本”已成为过去,现在西班牙推出新政策,得在当地买50万欧的房子,5年不能卖,期间要承担巨额房产税。孩子要适应西班牙语环境,公立学校全是西班牙语教学,孩子根本听不懂。而且西班牙失业率高,外国人找体面工作难,文化差异大,很难融入当地社会。Vicky无奈地说,这些所谓的“教育捷径”从来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有钱人不在乎成本,走弯路也没关系,而中产手里的钱是辛苦赚来的,选错了整个家庭都会陷入困境。

不过,这段陪读经历也并非毫无收获。决定出国前,Vicky为凑陪读费用卖了上海的房子,没想到这几年上海房价暴跌,算是躲过一劫。如今,Vicky已在着手办理回国入学手续,王杰的孩子顺利适应了国内教学,升入下一年级。虽然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如孩子能否适应国内教学节奏、Vicky能否重新回归职场、王杰的收入能否支撑家庭开支,但他们都觉得“回到熟悉的环境,心里更踏实”。对于那些还在纠结是否去东南亚陪读的家长,他们的建议是:不要只看别人的宣传,要多查资料、多问过来人,结合自己的经济实力、孩子的情况,想清楚未来的规划,不然很容易陷入困境,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毕竟,人生没有那么多10年。

作者:恒行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