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蹦床”视频播放超5亿,是人类爱被AI“骗”的结果?
日期:2025-08-05 17:08:19 / 人气:17

一段看似夜视监控拍到的“兔子蹦床”视频在TikTok上爆火,全网播放量超5亿次。视频画面昏黄模糊,像是某户人家安防摄像头所拍,几只兔子轮番起跳,宛如在举办夜间演出。视频标题写着:“刚查看了家庭监控,我想我们家后院来了几位特邀嘉宾!@Ring”。其可爱的画面与略带真实感的风格迅速吸引众人目光,在社交媒体平台X上坐拥百万粉丝的名人@Greg也评论表达了对这群“蹦床兔子”的喜爱。然而,这可爱场景是虚假的,兔子是AI生成的。
看似糊得刚刚好,其实“骗”得刚刚好
模糊画质与静态背景掩护
AI视频能成功“欺骗”大众,并非因生成技术完美,而是“骗得恰到好处”。它精准利用了我们对监控视频的固有印象,抓住了让我们放下戒备的流量密码。我们习惯认为夜晚监控录像模糊、黑暗且充满噪点,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完美掩盖了AI视频在动作连贯性、阴影细节和背景动态等方面易出现的技术硬伤。当视频以“夜晚监控录像”形式呈现时,低清模糊的画质反而成了障眼法,遮住了真实感的缺口。此前类似的熊蹦床视频,同样因符合夜间监控特点且背景静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段“兔子蹦床”视频的背景也是静止的,为AI规避了背景渲染超现实这一技术难题。
增强来源可信度的文案
视频发布者在标题中标记家庭安防摄像头品牌“Ring”,让视频来源显得有理有据,使人们感觉视频更真实,自动将其归类为“生活记录”而非“创作内容”,增强了视频的可信度。
符合互联网认知的meme
“动物夜间搞事情”是互联网用户默认接受的meme,大量病毒式传播的视频让我们相信这类场景是真实的,如猫偷吃泡面、浣熊夜闯泳池等。兔子蹦床在这种认知下显得合理,再加上画面十分可爱,人们往往愿意选择相信。尽管视频中左上角的兔子突然消失暴露了AI生成的本质,但对于快速滑动刷视频的大多数观众来说,这一破绽极易被忽略。
AI技术的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马斯克分享的AI视频技术进展显示,视频渲染时间不断缩短,实时视频渲染技术有望在3到6个月内实现。这意味着未来AI视频可能几乎无懈可击,届时讨论“如何分辨真假”或许将失去意义,这也促使我们关注更核心的问题。
让我们被骗和狂欢的,其实不是AI
用户的心理转变
视频真相揭晓后,许多用户表达了“信仰崩塌”的感觉,从自信到恐慌的情绪转变成为网络热点。然而,将问题简单归咎于“AI发展太快”或“我们太容易被骗”,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这一事件的核心或许不在于AI技术本身,而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玩法。
平台的互动逻辑
通过翻看视频评论记录,可发现人们的反应遵循相似的心理剧本。先是觉得内容可爱,接着产生怀疑,然后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并担忧未来,最后又选择原谅。我们正与AI视频建立一种全新的“互动逻辑”,并非完全相信视频,但依然愿意停下来观看、点赞、转发并猜测,将其当作一场游戏。
平台的算法推动
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深谙这种心理结构。“AI视频是真是假”不再是重点,更像是一种参与门槛,如你是否看懂、能否分辨、是否被骗等。“兔子蹦床”视频的病毒式传播并非完全源于AI技术的“欺骗性”,而是人类观众内心深处对“被欺骗”的需求。不少网友是主动、心照不宣地参与这场“假装相信”的集体游戏,视频中兔子消失的bug让事件升级为全网参与的“找茬游戏”,缺陷创造争议,争议驱动参与,视频真假不再重要,引发的混乱和讨论本身成为流量的保证。
社群认同感的形成
“我竟然也被骗了”的自嘲拉近了陌生网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我们都是容易被骗的笨蛋”的社群认同感,这种因“共同被骗”产生的连接社交价值远大于视频内容的真实性。我们虽应学会有意识地享受“虚假内容”乐趣并保持清醒认知,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容易。
潜在的危险与应对
潜在危险在于当这种“集体欺骗”被用于恶意目的,如制造谣言或骗局时。我们需要建立对信息“意图”的识别能力,而非仅判断“真伪”。可以多思考内容想让我们产生什么感觉以及最终想让我们做什么。
“兔子蹦床”视频的爆火,表面上是AI技术的呈现,实则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心理需求和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模式。我们在享受虚假内容带来的乐趣时,也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作者:恒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长期单身:男女心态的性别化差异...08-31
- 高瓴与隆基的周期课:不是价值投...08-31
- “出公司门比发工资开心”:获赞...08-31
- 小米和苹果,被一个“电子新贵”...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