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突然想要的仪式感,为何成了子女的 PTSD?

日期:2025-07-14 17:01:02 / 人气:7


邓邓的生日与母亲节撞在了同一天。当她在迪士尼为自己庆祝生日时,母亲的消息如期而至:“弟弟带我吃了面,你母亲节都没表示”“想要条几千元的玉镯当礼物”。对话框里的文字像冰锥刺破喜悦,让她想起自己从未有过儿童节、生日从无礼物的童年。这场突如其来的 “仪式感索要”,在许多年轻人身上引发共鸣 —— 为什么童年从未被温柔以待的我们,长大后要被迫为父母的仪式感买单?
从 “不用买” 到 “必须送”:父母态度的魔幻转变
工作后的第一个母亲节,邓邓曾兴致勃勃给母亲买了按摩仪,却被母亲一句 “浪费钱,你自己用” 挡回。那时的父母总说 “咱家不兴这套”,把她省吃俭用买的生日礼物丢在角落,反复强调 “过日子要实在”。可短短几年后,父母的态度发生 180 度转弯:春节要转账、生日要礼物、母亲节父亲节必须 “有表示”,甚至会拿着邻居家孩子送的黄金首饰念叨 “人家多懂事”。
这种转变背后藏着现实的算计。在父母眼中,子女工作后就意味着 “经济独立 = 无所不能”。邓邓刚入职时月薪不足八千,母亲却坚信她 “肯定能买到便宜好货”,理由是 “你已经上班了”。潘潘每月挣 3000 元,父母却要求她买不低于 1000 元的衣服当礼物,全然不顾她连 200 元以上的穿搭都舍不得买。他们似乎看不见子女在职场的挣扎,只把工资单当成 “回报清单”,把节日变成索取的合理借口。
更令人窒息的是 “情感勒索式索要”。邓邓母亲会先哭诉 “亲戚看不起我们”,再话锋一转 “你买个好礼物妈在朋友面前才有面子”;潘潘父亲则擅长用 “别人家女儿” 施压,从黄金首饰到生日宴客,把子女的付出与 “孝顺” 直接挂钩。当子女犹豫时,“你长大了就该回报”“我们养你多不容易” 的道德大棒便会落下,将亲情变成一场赤裸裸的交易。
未被满足的童年:仪式感索要背后的情感鸿沟
潘潘对父母的抵触,始于那块跟随多年的胎记。小时候她因胎记被嘲笑,哭着求父母带她治疗,得到的回应却是 “内心强大就不在乎别人说什么”。直到医院义诊,她才获得第一次手术机会,后续四次手术费用全靠自己攒钱。父母不仅不心疼,反而指责她 “太在意别人眼光”。这种忽视贯穿她的成长:高考考上本科却被父亲藏起录取通知书,理由是 “女生读书不划算”;工作后父母藏着百万存款,却对她的窘迫视而不见,连外孙女的衣服都只买几十元的。
当父母晚年突然开始索要仪式感时,潘潘只觉得荒谬。她从未过过儿童节,生日只有 “偶尔丰盛的饭菜”,礼物永远和考试成绩绑定。如今父母却拿着邻居家的黄金首饰、朋友女儿的生日宴当参照物,要求她填补自己从未拥有过的仪式感空白。这种 “小时候要懂事,长大后要孝顺” 的双重标准,像一面镜子照出亲情中的不公:父母从未给予无条件的爱,却要求子女无条件付出。
邓邓的经历同样印证了这种情感失衡。她小时候求一个生日蛋糕会被打骂,父母说 “咱家条件不好不能攀比”;成年后母亲却理直气壮要几千元的玉镯,理由是 “弟弟还小买不起”。她终于明白,自己抵触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这种 “从未被爱却要强行爱人” 的割裂感。就像评论区有人说的:“如果童年是一片情感沙漠,怎么可能凭空长出爱的绿洲?”
仪式感的本质是 “被重视的证明”,而这些子女从未在父母那里获得过这种证明。他们的童年里,节日没有惊喜,生日没有祝福,连最基本的需求都要附带条件 —— 邓邓的礼物要靠考试换来,潘潘的生活费要靠 “懂事” 乞讨。当父母晚年突然开始讲究 “仪式”,本质上是在索要他们从未给予过的东西,这种迟来的、功利性的需求,只会让子女感到被冒犯。
打破循环:在拒绝与和解之间找平衡
面对父母的仪式感索要,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说 “不”。潘潘在去年父亲节选择沉默,不再理会父亲 “别人家女儿买黄金” 的暗示;邓邓则调整了送礼心态,“未来可能还会买,但不会再心甘情愿”。这种拒绝不是不孝,而是对情感不公的反抗,是在明确 “爱需要双向流动” 的边界。
真正的仪式感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索取,而是彼此用心的回应。那些在充满爱的家庭长大的孩子,给父母送礼物时很少有压力,因为他们从小就收到过无条件的祝福 —— 生日有蛋糕,节日有惊喜,礼物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这种 “被爱” 的记忆,会让他们自然地想要回馈,而不是在道德绑架下被迫付出。
或许父母的转变也藏着某种笨拙的渴望:他们可能从未学过如何表达爱,只能模仿别人用 “要礼物” 的方式确认子女的在意;也可能在晚年感到孤独,把节日仪式当成维系亲情的稻草。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用索取代替关爱、用攀比衡量孝顺,只会让亲情越来越远。
对子女而言,打破循环的关键在于:承认童年的缺失,不必为父母的情绪负责;明确自己的边界,拒绝超出能力的索取;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 “孝顺”—— 不是被迫送礼的仪式,而是基于真心的关心。就像潘潘选择把仪式感给女儿,用生日蛋糕和拥抱填补自己童年的空白,这种 “向下传承的温暖”,或许才是对不公过往最温柔的反抗。
仪式感的核心从来不是礼物价格,而是 “我在乎你” 的心意。当父母用索要代替表达,用攀比衡量爱时,这场仪式就已经变味。真正的亲情里,应该有 “你曾给我温暖,我愿予你温柔” 的双向奔赴,而不是 “你从未爱我,却要我拼命爱你” 的单向消耗。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也愿每个成年人都不必在愧疚中,偿还从未被给予过的爱。

作者:恒行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