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暑期档没意义?真正该警惕的是电影正在被年轻人 “摘出” 生活

日期:2025-09-04 19:41:21 / 人气:4


又到了行业媒体们复盘、反思暑期档的时候了。今年的暑期档绝对算不上成功:档期票房 119.7 亿,与 2024 年基本持平,远低于 2023 年的 203 亿;观影人次仅 3.2 亿,比 6 年前少了近 2 亿,堪称近 10 年最冷清的暑期档之一。
然而,用 “影片质量不够”“类型单一” 等常规档期复盘思路,根本无法解释今年的冷清 —— 自 6 月以来,已有 8 部豆瓣 8 分 + 新片上映,其余热门影片评分也多在 7 分以上,类型涵盖主旋律、合家欢、动作犯罪、动画等多个热门赛道,总体质量堪称近年最佳。当高密度的优质内容都无法将观众拉回影院时,单纯纠结一个档期的成败早已失去意义,更值得警惕的是其背后折射的内容消费习惯变迁与社会情绪转向:去电影院看电影,正和看电视一样,被越来越多普通人从生活清单中 “摘出”,而年轻观众的持续流失,更是让电影行业的未来蒙上阴影。
一、2 亿人次流失的真相:主力观影人群 “老了 5 岁”,新鲜血液断供
暑期档票房与观影人次的双下滑,本质是 “观众迭代断层” 的问题。灯塔专业版的用户画像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今年暑期票房 TOP 影片的核心受众集中在 25-34 岁(90 后为主),而大学生(20-24 岁)与中学生(青少年)占比不足 20%,尤其是中学生占比几乎可以忽略。
将数据与 2019 年暑期对比,差异更为明显:2019 年的观影主力是 20-29 岁人群,其中大学生(20-24 岁)占比最高,20 岁以下青少年占比超 10%;而今年的主力人群年纪恰好 “长了 5 岁”,20 岁以下青少年占比仅剩 5%。这意味着 ——今年的核心观众,仍是 6 年前那批人,只是他们老了,而新的年轻观众没有补进来。
年轻观众的流失并非突然爆发,而是长期趋势的延续:2023 年暑期档虽票房亮眼,但青少年、大学生占比已开始下滑,25-34 岁观众占比显著提升。如今,这一趋势彻底显现,而这正是暑期档 “优质内容难挽颓势” 的关键 —— 学生群体本是暑期档最核心的票房来源,他们时间充裕、社交需求旺盛,却正在集体抛弃电影院。
二、年轻人为什么不爱进影院?“内忧外患” 下的习惯断裂
00 后、05 后等年轻群体对电影院的 “疏离感”,源于 “内”“外” 双重因素的叠加,最终导致 “观影习惯” 在他们的成长周期中出现了致命的断裂。
1. 内部:电影行业亲手失去了培养年轻观众的窗口
2014-2019 年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黄金期:优质内容持续供给、票务平台票补力度大,恰好赶上 90 后上大学、初入职场 —— 他们有消费能力、社交需求,自然容易被培养起 “进影院看电影” 的习惯。
但 00 后大规模步入大学、职场的 2020 年后,电影行业却接连 “掉链”:
习惯培养窗口错失:疫情三年,影院长期停业,00 后的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 “进影院” 的选项,错过了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内容供给断层:疫情重创电影公司,影片制作、发行受阻,后疫情时代 “片荒” 成常态,观众好不容易进一次影院,“踩雷” 概率远高于六七年前;
性价比持续走低:票补减少叠加影院为生存涨价,如今一张电影票均价普遍超过 40 元,而 “好片少、票价贵” 的体感,让年轻人觉得 “进影院是不划算的消遣”。
即便今年暑期出现 “好片扎堆” 的情况,年轻群体的 “消费惯性” 也难以扭转 —— 他们早已不把 “看电影” 视为优先选择。
2. 外部:线上短内容彻底重塑了娱乐消费逻辑
疫情三年,也是线上内容爆发的三年,短视频、短剧等更高效的娱乐方式,彻底改变了年轻人的内容消费习惯,与电影形成了 “降维打击”:
效率碾压:短剧、短视频 “短平快”,5 分钟就能讲完一个故事,而电影需要 2 小时完整投入 —— 在 “时间碎片化” 的当下,后者的门槛明显更高;
耐心消解:短剧自习室数据显示,53.6% 的观众会倍速看短剧,00 后倍速比例高达 63.7%。这种 “倍速习惯” 延伸到电影上,年轻人越来越难接受 “慢节奏叙事”,甚至会跳过空镜、支线剧情,而这恰恰是电影艺术表达的核心部分;
圈层替代:短视频平台通过算法精准推送,让年轻人困在 “信息茧房” 里,兴趣圈层越来越细分。电影作为 “大众艺术”,若无法切中广泛情绪,就很难穿透圈层吸引年轻观众 —— 就像大热古偶《子夜归》在虎扑 “查无此剧” 一样,很多优质电影也只在影迷圈层内传播,难以触达普通年轻人。
三、破局点:不是 “反思档期”,而是找到 “和普通人有关” 的理由
当年轻观众流失、线上冲击加剧,电影行业真的万劫不复了吗?并非如此 ——《哪吒之魔童闹海》《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的成功证明,观众依然有可能被拉回影院。关键在于,行业需要跳出 “复盘档期”“纠结口碑” 的惯性思维,想清楚一个核心问题:今天的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影?
1. 从 “内容为王” 到 “情绪为王”:电影需成为 “社会议题载体”
回顾近三年票房爆款,不难发现一个共性:它们都在 “质量合格” 的基础上,精准切中了普遍的大众情绪——
《流浪地球 2》《唐探 1900》呼应 “民族自豪”;
《孤注一掷》《抓娃娃》聚焦 “社会焦虑”(电信诈骗、教育压力);
《消失的她》《热辣滚烫》打中 “女性情绪”;
《浪浪山小妖怪》则戳中 “职场内卷” 的痛点。
这些电影的成功,早已超越 “好不好看” 的范畴:上映后,它们会演变成 “社交货币”,在互联网上引发大规模讨论甚至骂战,形成 “不看就跟不上话题” 的氛围。这种 “情绪共鸣”,恰恰能穿透算法造就的圈层壁垒,吸引原本不打算看电影的普通人走进影院。
反之,今年暑期豆瓣 8 分 + 的《罗小黑战记 2》《戏台》《F1》等影片,虽质量过硬,却因 “主题小众、缺乏情绪爆点”,难以引发广泛传播,最终票房不足 5 亿 —— 这证明,在当下,“口碑” 的定义已变:不再是影迷的专业评价,而是能否让普通人产生 “这电影和我有关” 的共鸣。
2. 放下 “创作者傲慢”:从 “向下传播” 到 “向上共情”
过去,电影行业习惯 “创作者主导”:大导演、大 IP、大明星决定内容方向,观众被动接受。但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失效 —— 陈可辛《酱园弄》、管虎《东极岛》、徐峥《逆行人生》等 “大咖作品” 的失利,就是最好的证明。
真正的破局,在于身份逆转:创作者需要放下 “精英姿态”,倾听普通观众的声音。徐峥《逆行人生》的翻车极具代表性:影片想聚焦 “中年失业”,却用 “外卖员” 做噱头,被批 “消费底层苦难”—— 这正是 “创作者想当然” 的结果,没有真正理解底层群体的真实感受。
对电影行业而言,“向上创作(保证艺术质量)、向下共情(贴近大众情绪)” 这八字箴言,比任何 “档期策略” 都更重要。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三点:
预算理性化:过高成本的 “大制作” 很难单靠票房盈利,应控制成本,探索 “内容 + 衍生品 + 线下体验” 的多元变现;
内容下沉化:少拍 “创作者自嗨” 的作品,多关注普通人的生活与情绪,让观众在电影里看到 “自己的影子”;
传播破圈化:善用短视频平台,不是简单 “发预告片”,而是提炼 “情绪爆点”,通过 UGC 二创引发自发传播,让电影成为 “社会话题”。
结语:别再反思暑期档了,先把电影 “放回” 年轻人的生活里
今年暑期档的冷清,不是 “一个档期的失败”,而是电影行业 “长期积弊” 的集中爆发。当年轻观众把电影院从生活清单中划去,当线上内容彻底重塑娱乐习惯,单纯 “反思档期”“抱怨观众” 毫无意义。
电影的核心价值,从来不是 “艺术孤品”,而是 “连接大众的情感纽带”。对行业而言,当务之急不是纠结 “下一个暑期档怎么卖座”,而是重新找到电影与普通人的 “关联点”—— 让观众觉得 “这部电影和我有关”“看电影是值得的”。只有这样,才能把失去的年轻观众拉回来,让电影重新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否则,再优质的内容,也只能在冷清的影院里,独自闪耀。

作者:恒行娱乐




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COPYRIGHT 恒行娱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