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我最怕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中国人优秀”
日期:2025-08-05 17:06:18 / 人气:23

在疫情席卷全球的特殊时期,历史学家许倬云的 “十日谈” 如同一剂清醒剂,在纷乱的舆论场中撕开一道理性的缝隙。其中,那句 “我最怕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中国人优秀’”,尤其值得每一个在时代浪潮中前行的中国人深思。这句话背后,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对民族心态的深刻洞察,是对狭隘优越感的警惕,更是对历史代价的沉重叩问。
瘟疫下的历史镜鉴:没有绝对的 “优秀”,只有清醒的应对
许倬云对中国历史上的瘟疫有着细致的梳理。从东汉末年连绵半个世纪的瘟疫摧毁汉代统一局面,到蒙古帝国时期驿道与海上贸易带来的全球性瘟疫,再到明朝末年黑死病传入华南,每一次大规模疫情都在重塑社会结构、人口分布与思想信仰。这些历史告诉我们,瘟疫从不区分 “优秀” 与 “平庸”,只考验应对体系的韧性与智慧。
东汉末年的瘟疫中,张仲景家族 200 多人死了三分之二,他因此写下《伤寒论》,成为医学史上的里程碑。这不是因为 “中国人优秀”,而是灾难倒逼出的生存智慧。明朝面对西方思想传入时的封闭与错失,更印证了:民族的存续与发展,从不依赖自封的 “优秀”,而在于能否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知、应对挑战。
对比新冠疫情中各国的表现,许倬云指出中国武汉封城的 “史无前例”—— 这源于上亿人口治理经验的积累,是组织能力的体现,而非 “种族优越性” 的证明;而美国作为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却陷入失控,根源在于政治对科学的背离,而非 “美国人不优秀”。历史反复证明:应对危机的关键,是制度的合理性、决策的科学性与社会的协作力,与狭隘的民族标签毫无关联。
文化融合的真相:“你我不分” 才是常态
许倬云在谈及辽金元时期的民族变迁时,曾犀利地指出:“最近 100 年来,假如从鸦片战争算起几乎是 200 年,我们的服装已经胡化了,大学学问里面 80% 是胡人的,我们的思想形态都是胡人的。” 这种 “胡汉互化” 的历史常态,戳破了 “纯粹优秀民族” 的迷思。
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元融合的产物。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族群不断融入,才形成了今天的文明样貌。佛教传入、伊斯兰教影响、基督教传播,每一次外来文化的碰撞,都不是 “优秀” 对 “落后” 的碾压,而是不同智慧的对话与共生。正如许倬云所言:“大的战争灾难最终带来的不仅是人种的混杂,也有文化的交流混杂,到后来分不清谁是他谁是我。”
这种融合的本质,是放下 “优秀” 的执念,承认自身的局限,接纳他人的长处。明朝因专制独裁拒绝新思想,最终在历史竞争中落后;而今天的中国抱歉,当前无法继续生成,请重试
作者:恒行娱乐
新闻资讯 News
- 长期单身:男女心态的性别化差异...08-31
- 高瓴与隆基的周期课:不是价值投...08-31
- “出公司门比发工资开心”:获赞...08-31
- 小米和苹果,被一个“电子新贵”...08-31